創創學程趨勢講座–AI浪潮下的創業藍圖:產官學的多維對話

創創學程趨勢講座–AI浪潮下的創業藍圖:產官學的多維對話

撰稿人:林伯衡

台灣在AI的國際浪潮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而在AI科技的協作做過成中,又有哪些倫理議題需要關注?

這次講座邀請台北市資訊局趙式隆局長以及MetAI宇見科技CEO余泰萬擔任講者,與創創中心執行長曾正忠老師擔任與談人。講座報名熱烈!實體參加與線上直播觸及人次共計551人。

Met AI Co-founder & CEO 余泰萬和大家分享來自美國矽谷的第一手趨勢資訊,NVIDIA創辦人黃仁勳最近分享了AI 發展四階段:感知 AI、生成式 AI、代理式 AI(AGENTIC AI),以及機器人(物理) AI(PHYSICAL AI)。

而MetAI是在現場唯一一個來自台灣的PHYSICAL AI 攤位,卻沒有生產機器人的MetAI,在優勢到底是什麼呢?

對於PHYSICAL AI來說,需要具備真實世界的場域提供訓練,但實際上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高昂,訓練過程中的操作失誤都會帶來巨大的損失,而MetAI的解方則是打造「虛擬孿生世界」為訓練PHYSICAL AI提供更有效、低風險的解決方案。

緊接著台北市政府資訊局局長趙式隆分享,從政府的視角討論 AI 發展所帶來的潛在問題,與目前常見的應用。首先,AI擁有過猶不及的創造力,也就是當我們詢問它資料庫中缺乏的資訊時,它會回應看似一本正經,但實為自行捏造出的資料。

其次,訓練 AI 模型是一種基於人類回饋而來的機器學習能力,因此當 AI 被訓練得學會某項技能時,也意味著它吸收了足夠的現實世界資料,而有心人士便可能從中竊取或獲得某些機密。這個問題在政府機構中尤為重要,趙式隆提到,政府要使用 AI 協助時,例如希望用 AI 減少公務員寫公文的時間,防弊的方式也需要考慮進去。因此,政府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從根源開始避免資訊流出。

目前,台北市政府也籌備主辦第二屆台北生成藝術節,也期待透過這個機會,讓大眾有更多認識生成式作品,並創造討論的空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