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上區塊鏈先「區」浪潮:Defi與NFT應用

乘上區塊鏈先「區」浪潮:Defi與NFT應用

活動紀錄:郭泓毅
編修審稿:林志泉

這幾年區塊鏈、去中心化、挖礦這些關鍵字經常出現在搜尋引擎的前幾名,2021年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又創下前所未有的新高點,以及近期討論度極高的NFT平台上虛擬藝術品等等,應用於區塊鏈上的新概念、技術與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迸發,似乎宣告新的數位時代即將到來。本次台大創意創業學程與AppWorks(之初加速器)共同舉辦的「新創區勢論壇|區塊鏈應用熱浪來襲:NFT & DeFi」,將帶領對區塊鏈議題有興趣的同學與大眾們認識這些嶄新技術應用,並聚焦在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DeFi)以及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 簡稱NFT)。本次論壇邀請區塊鏈新創公司創業家與專家們深入淺出地探討這些新技術的經驗、實務與未來發展。

DeFi:去中心化的華爾街金融市場

  第一場以DeFi為主題的座談,由區塊勢的創辦人許明恩作為主持人,與談Steaker執行長暨創辦人黃偉軒、AppWorks投資經理曾意晴以及Pelith創辦人陳品,四位講者首先分享自己投入區塊鏈的緣由。畢業於電子所的許明恩因為同學在住所放礦機,為了賺回電費踏上挖礦之旅,並開始鑽研區塊鏈的相關知識。熟識大量知識的他期望區塊鏈的應用能夠更為人所知,因此創辦了區塊勢,透過較好理解的圖文將相關知識化繁為簡,讓一般民眾也能夠理解區塊鏈原理與運作方式。黃偉軒畢業於資工系,是秘銀(MITH)貨幣的創始成員之一,他創辦了數位資產管理平台Steaker,其公司產品透過簡化投資流程,提供一個較低門檻,並可輕鬆賺取收益的虛擬投資入口,使用者來說不須接觸太深入的技術、降低風險與手續費,是其服務的最大賣點。曾意晴本身的工作是投資業務,在專注於區塊鏈之前,負責東南亞投資以及電商、娛樂等產業投資,他於17年開始接觸區塊鏈,並且負責了不少區塊鏈項目的投資。陳品畢業於資管系,從協助踏入區塊鏈的公司創造相關服務,後創立做自己的品牌Pelith,提供與穩定虛擬貨幣、金融衍生品、保險產品,降低投資的風險等技術導向的服務,至近期在探索DeFi手續費過高的解決方法。

  主持人詢問講者們對DeFi的看法,對黃偉軒來說,DeFi就是不用開戶,沒有中介人的金融服務。以傳統交割房地產為例,銀行會有一個轉手續的流程,需要大量人工且繁瑣的手續去進行,而Defi透過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除了能簡化過程並提高安全性與便利性,能夠提供非常多的成本與時間與人力。曾意晴認為一般民眾容易陷入Defi僅存在於金融交易的迷思,他強調Token(代幣)的概念,讓所有權能夠"交換",即突破傳統貨幣的概念,只要有交換交易的過程就能夠應用,說明DeFi能應用於金融產業的產業。陳品以尚未開化的西部荒野比喻DeFi,是因目前法律還難以界定與介入虛擬貨幣的交易行為,他將DeFi與傳統的金融體系進行比較,他認為最大的差異在於DeFi省去了建構信任的過程,形成新型的工作形式與交易模式。

  講者們說起科技帶來人類交易行為的轉變,從原始的以物易物至紙幣交易,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進行價值交換。後來出現了銀行體系,交易開始產生限制,財物的流動必須透過共有的平台才能進行,形成了壁壘,政府、財閥等相互競爭與影響,使得普羅大眾於封閉的體制下交易。但進入了web3.0世代,也就是DeFi的崛起,透過去中心化的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有同等的交易自由。講者提到DeFi與傳統中心化的差別就在於傳統公司掌權人的角色隨著體系的成熟越發重要,影響力更強,但DeFi則相反,去中心化的特色即打破政府或大公司所設置的有限框架。

  雖然對於尚未接觸過區塊鏈的新手小白而言,許多專有名詞仍艱澀難懂,但在講座的結尾,講者們透過分享了數個初階的區塊鏈服務,鼓勵在場的聽眾能夠實際嘗試,「真的有興趣的話,那就實際操作看看吧!」。

NFT:創造x未來x價值

  第二場的主持人由Next & Nexus 明日科技法律事務所的王琍瑩律師所擔任,並與Blocto共同創辦人李玄、Lootex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呂季潔以及Numbers共同創辦人楊琬晴大聊NFT的相關議題。
  主持人王琍瑩是一位律師,原以為區塊鏈是高高在上的技術,但了解之後才發現實際與生活如此貼近。她提到律師的專業需要寫非常多的合約,但無論合約多嚴謹,交易過程仍然可能發生違約糾紛,是非常沒有效率的流程,而NFT以智能合約為基礎,帶來了數百倍的便利,除了自動執行的功能之外,安全性、共通性與透明度也遠遠優於傳統合約。講者李玄畢業於電機系,從畢業開始就一直在軟體工程領域,他特別鍾愛以太坊。技術背景出生的他,對區塊鏈有理想與興趣,創了自己的公司。李玄認為目前區塊鏈產業中,使用者體驗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新手而言要創造錢包需要理解很多概念,傷神又傷腦。為了讓入手門檻變得簡單,與Flow科技團隊合作,讓區塊鏈的使用體驗降低,並同時創造有趣且便利的使用經驗。為什麼選擇這個題目呢? 李玄認為,就是認同區塊鏈,賭這個產業未來會成功,做的東西可以成為工具,可以達成自己的理想。
  講者呂季潔於遊戲產業深耕多年,曾任職於暴雪代理商負責行銷,後來也待過許多手遊廠商,做過各種類型的遊戲,後來受到啟發決定要創業。他提到啟發來自玩遊戲中的疑問「為什麼虛寶不是自己的」,她提及小時候玩遊戲的經驗,玩遊戲前都要簽署很多條款,仔細一看發現條款中提到遊戲裡虛擬的資產都是遊戲公司租借給玩家的。因此當她發現NFT應用遊戲的概念之後便決定投身於此。
  講者楊琬晴是物理學博士主修高等物理專業,對她來說世界就是資料。畢業之後,熱愛資料的她進入軟體界擔任工程師,因為熱忱輾轉成立公司。她提到在區塊鏈當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數字與資料,並且對資料間的連結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她所創立的公司Numbers一開始與媒體合作,透過區塊鏈技術進行資料的”溯源”,保持數據的完整性、預防惡意竄改或是假新聞,並能進行資料的真實性判斷。

  第二場講者的背景專業多元,從近期討論度很紅的議題「男友花10萬買數位創作猴子圖像」的例子開啟討論,這隻要價數百萬美元的猴子(Bored Ape Yacht Club,BAYC)與NFT的關聯,其關鍵來自Token的概念以及被賦予的「擁有權」。呂季潔舉奈良美智簽名過的港幣說明,兩張相同法幣價值的港幣,由於其中一張被大師簽名,因此被「賦予」了獨特的價值,創造出其獨特性,熱愛奈良美智的收藏家相爭競標,使得那張港幣價位水漲船高,就是其原理。除此之外,NFT的應用不僅於藝術產業,在法律、新聞、金融等都能夠看見NFT的技術正在萌芽發展。

  講者們也聊到自己最喜歡的NFT專案,李玄最喜歡一位諷刺時事類型的數位藝術家Beeple,他13年每天畫一幅數位創作,其作品《每天:最初的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將5000張的作品融合成一幅,這幅作品最後以天價售出。但他想強調的是區塊鏈不應該只於圈內的應用,以不了解的區塊鏈的藝術家Beeple為例,他能夠變現自己藝術品的價值,吸引到粉絲,並以此來賺錢。數位藝術創作本來沒有這樣的管道,NFT創造了這樣的空間,降低與喜愛作品的粉絲距離,增加作品曝光與賺錢的機會。
  呂季潔喜愛的專案是麥卡詹森的作品,作品中兩個真實存在的黑人男孩有成為太空人的夢想,卻因為社會對黑人的歧視與財力之限制而難以實現。為了幫助這兩位男孩去完成夢想,在每一年男孩生日時,作品就會出現一個QRcode,讓看的人能夠捐獻贊助兩位黑人男孩,讓他們能夠有一筆費用能夠在成年後追逐自己的夢想,透過這樣的作品鼓勵人們勇敢追夢。
而楊琬晴最喜愛NFT的部分是區塊鏈提供了人們co-everything的管道,她從過去與媒體產業合作的經驗說到,即便是主流媒體,想要生存必須靠流量,而非好的內容;而地區性的創作者與媒體更是逐漸凋零。NFT的出現,重新給規模較小的創作者與雜誌新的曝光管道與商業模式,創造出新的價值與肯定,能夠讓他們繼續堅持。

  在論壇的最後,講者們鼓勵在場的聽眾,也許目前區塊鏈許多功能還未成熟,就如同當年的網路撥接系統;區塊鏈目前仍在早期階段,還會再透過持續迭代,不斷的開發與更新,過程中就需要靠在場有熱情的青年投入,希冀鼓勵同學創新的動力,未來更多投入區塊鏈領域的團隊誕生。